《網絡“國風”的歷史時刻》閱讀答案

學習頻道    來源: 網絡“國風”的歷史時刻      2025-02-26         

本站非官方網站,信息完全免費,僅供參考,不收取任何費用,請以官網公布為準!
陽光高考門戶小編整理分享李明潔《網絡“國風”的歷史時刻》閱讀試題及答案,供大家復習備考參考!

網絡“國風”的歷史時刻
 
李明潔
 
簡單比較一下國家語委發(fā)布的“2008年中國媒體十大流行語”和《2008年中國互聯網輿情分析報告》發(fā)布的“十大網絡流行語”:前者是“北京奧運、金融危機、志愿者、汶川大地震、神七”,后者為“囧、被自殺、山寨、雷、打醬油的、是人民在養(yǎng)你們”。哪個更接近民眾的日常經驗和情緒情感,豈不一目了然?當代中國轉型劇烈,思潮激蕩,在時代洪流中適應、掙扎著的人們,在網絡上“心之憂矣,我歌且謠”(《詩經•園有桃》)。與體制媒體正面平穩(wěn)的宏大敘事相比,以流行語為代表的民間書寫在細節(jié)敘事間,現實地記錄著“有體溫的公共記憶”。數千年前,中國人的祖先們就用短歌抒發(fā)心中的不平與憤懣,《詩經》305篇中,《國風》就有160篇!秶L》乃民間直抒胸臆之作,其表達之率直、與時代之貼近,無以能敵!
 
孔子說:“詩可以興、可以觀、可以群、可以怨。”網絡流行語雖然不能簡單地解釋為“以詩言志”,卻毫無疑問地具有“觀、怨”的性質。當年的《國風》和現今的流行語都屬非虛構的文學寫作,其現實主義批判精神一脈相承:“風、雅之作,皆是一人之言耳。一人美,則一國皆美之;一人刺,則天下皆刺之。”
 
當下中國似乎已經沒有什么是不可反諷、不可搞笑、不可諧謔的了,從官方話語(“河蟹”/和諧)、文藝腔(“趕腳”/感覺),到精英人物(“叫獸”/教授)、社會事件(“欺實馬”/70碼),網民把生活中方方面面的遭遇都通過流行語喜劇化、消遣掉了。更不要說與流行語和網絡段子相關的其他文藝形式了,遠的如肇始于“一只饅頭引發(fā)的血案”的文藝惡搞風潮,近的如霧霾天里北京大學的蔡元培和李大釗雕塑被戴上口罩這類意味頗深的行為藝術。不會娛樂的中國民眾,迸發(fā)出天才的創(chuàng)造力,去摘錄、制造、傳播和演繹耳聞目睹的生活實踐。鮮見一個時代的文藝創(chuàng)作,如此迫近地來源于真實社會,并被普羅大眾如此熱切地接受與評議。然而,“細細思考,卻讓人感到恐怖之極”,這就是大家“假裝在娛樂”之后,心知肚明的意會眼神罷了—“你懂的”。“我爸是李剛”的民間造句比賽,在“恨爹不成鋼,你值得擁有”的瘋笑里,對階層固化以及“二代”之上那個腐敗的上層社會予以了毫不留情的揶揄。由此,流行語從最初集體負面情緒的有感而發(fā),演變成為具有明顯集群性的社會反諷行為。與嘲弄一切、解構一切相對應的,是坊間彌漫著的虛無氛圍。 “哥×的不是×,是寂寞” “神馬都是浮云”成為熱門橋段,2010年的“神馬”終于成為當下“過度娛樂化”的標簽。過度的解構必然導致價值的虛無。民間話語的無心狂歡和價值虛無主義的無底線調侃,往往也是社會性“肌無力癥”和“道德失憶癥”傳染的病態(tài)表征。
 
歷史確有驚人的相似,古今中外那些來自底層的語言風俗,都在特定歷史時期成為了先聲和集結號,其影響勢必超越民俗、文藝甚至政治,升華到民族的記憶乃至國民性當中去。2008年到2013年短短5年,以網絡流行語為代表的底層寫作,成為語言形式為媒介的自愿性“大眾行為”,逐步進入當代中國人的社會記憶。一旦語言風俗固化為常識和社會記憶,其所指涉的事件就升格為了“歷史事件”。而當代中國的改變首先是從偶然事件開始的,是從網民對這些偶然事件的底層寫作開始的,是從流行語成為網絡“國風”開始的。                         
 
                                                              《南風窗》2014第8期 有刪改)
 
12.下列對文章內容理解正確的兩項是(    )
 
A.作者認為網絡流行語毫無疑問地可看作“詩言志”,具有“觀”和“怨”的性質。
 
B.與流行語和網絡段子相關的其他文藝形式都被網民用流行語戲劇化、消遣掉了。
 
C.當代的文藝創(chuàng)作如此迫近地源于真實社會都是因為網絡流行語的流行。
 
D.作者認為與體制媒體相比,網絡流行語能更接近民眾,現實記錄“有體溫的公共記憶”。
 
E.古今中外來自底層的語言風俗都會成為社會的先聲和集結號,其影響會升華到國民性中去。
 
13.以下《詩經.國風》中的詩句和當代網絡流行語與文章談論的網絡流行語是同一類的是(   )
 
A.“巧言如簧,顏之厚矣。彼何人斯?”與“絲綢之路經濟帶”
 
B.“彼君子兮,不素餐兮。”與“顧客不是上帝,顧客只是上當。”
 
C.“窈窕淑女,琴瑟友之。”與“不管你信不信,反正我信了。”
 
D.“士也罔極,二三其德。”與“托舉哥”
 
14.作者為什么說網絡流行語是網絡“國風”?(4分)
 
15.2013年海南省6名小學女生校長帶走開房,“校長,開房找我。”在網絡迅速走紅成為流行語,并成為很多酒店的廣告宣傳語;“你懂的”本是涉及淫穢專用隱語,2014年3月全國政協新聞發(fā)布會上,新聞發(fā)言人在回答記者問題時用了一句“你懂的”。根據文意,談談你對上述現象的理解。(4分)
 
【參考答案】陽光高考門戶小編整理分享李明潔《網絡“國風”的歷史時刻》閱讀試題及答案,供大家復習備考參考!
 
 
12.BD   A.與原文表述“網絡流行語雖然不能簡單地解釋為‘以詩言志’,卻毫無疑問地具有“觀、怨”的性質。”不符。 C.強加因果 E. 忽略了原文中的限制條件“在特定歷史條件”
 
13.B   文章談論的網絡流行語基本具有《詩經.國風》現實主義批判精神(更多的是指向現實生活中不公現象的嘲諷),“絲綢之路經濟帶”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托舉哥”不屬于此類。
 
14、參考答案:《國風》和網絡流行語都是民間直抒胸臆之作,表達率直,與時代貼近。(2分)
 
《國風》和現今的流行語都屬于非虛構的文學創(chuàng)作,他們的現實主義批判精神一脈相承。(2分)
 
15、參考答案:作者認為過度的解構必然導致價值的虛無,民間話語的價值虛無主義的無底線調侃,是社會性“道德失憶癥”傳染的病態(tài)表征。(2分)“校長,開房找我”成為廣告語“你懂的”在嚴肅的政治提問中運用,是被人們過度解讀,失去了道德判斷,是價值虛無主義和 “道德失憶癥”病態(tài)表現。(2分)

陽光高考門戶小編整理分享李明潔《網絡“國風”的歷史時刻》閱讀試題及答案,供大家復習備考參考!
內蒙古中考報名系統入口  http://yunyouxuan.cn/beikao/yuwen/
陽光考試網    考試資訊分享    m.yggk.net             [責任編輯:陽光學習網]
陽光考試網手機版 |   學習頻道 |   學習專欄 |   大學排行榜 |   高考查分系統 |   高考志愿填報 |   專題列表 |   教務管理系統 |   高考錄取查詢

  陽光文庫   免費學習門戶 備案號:閩ICP備11025842號-3 網站地圖

本站所有資料完全免費,不收取任何費用,僅供學習和研究使用,版權和著作權歸原作者所有

Copyright 2025 陽光學習網, All Rights Reserved.